文章详情
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习俗

佤族主要节日(佤族的传统节日)

来源:原创 发表时间:2023-05-09 10:03:01 编辑:fangri 标签: 手机版

佤族主要节日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佤族的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佤族主要节日

佤族的传统节日

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色彩。播种节在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举行。新米节在每年农历8月中旬举行。当谷物开始成熟时,头人召集有威望的长者商定吉日。

佤族的风俗特色

佤族人十分尊老爱幼,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忌讳打骂儿童,因为这不仅会使儿童肉体受到伤害,还有会把儿童灵魂吓跑的说法。

佤族禁止同姓通婚,是佤族缔结婚姻中一条严格的律令,但是佤族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成婚需由父母做主,南方要给女方聘礼。

佤族的丧葬习俗主要以土葬为主,其墓地的简朴性也许是世界民族中的典型,不立碑、不起坟,也不举行扫墓祭拜活动。

佤族的传统节日

佤族

“佤”是民族自称,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称“布饶”、“阿侃”、“阿佤”、“阿卧”等,但都是“山居人”的意思。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盟和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此外,佤族还散居在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亦有一部分佤族。

佤族服饰

佤族的服饰除与汉族、傣族和拉祜族相邻的地区有所变化外,在其聚居的地方仍保持了佤族本民族的特色。

佤族男子剪短头,用黑、白、红三色布包头。穿短衣,裤子短,裤腿宽大。男青年颈上一般戴银项圈。耿马一带的男子,头戴便帽或毡帽,年老者则多用黑布缠头。穿插布鞋或胶鞋。聚居四排山、贺派、耿宣的男子大多戴系有绒球的黑色套帽。

佤族妇女的服装一般是上着衣,下穿裙子。她们的裙子独具特色,是用一幅布围起来的裙子,她们留长发,不梳辫子,戴银箍或竹制的发圈,将头发拢在后面。耳朵上戴有银制大耳环,颈脖上戴数个银项圈和若干串料珠,腰间戴有若干竹圈,有的用黑漆漆过。有的上刻花纹,大小臂及手腕上均带有一个或两个银镯;手上戴戒指;小腿上端戴有若干用竹藤做的细圈,未成年女子每增一岁,脚上增一细圈,因此有“欲问年龄数脚圈”的说法。

佤族建筑

佤族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住房有两种:一是“干栏”式楼房,分上下两层,竹木结构,草顶,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另一种也是竹木结构,四壁落地房。

佤族食俗

佤族人以谷子、小红米为主食,喜欢做鸡肉烂饭、鹌鹑肉汤和牛肉酸菜等佳肴。在村社活动和宗教祭祀时,也有专门负责分饭的老妇人。她们有声望,懂掌故,了解仪式规程,熟悉村社成员,分饭时能够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公平分配,外来客人还会受到特殊的照顾。

佤族婚俗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佤族同姓不婚,同姓人若发生两性关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会触怒“社神”,这样社神对全寨人就要进行严惩,加以各种灾难,如旱涝、风灾、火灾、疾病等。同姓若是 *** ,或者同姓人要结婚,全寨人要惩罚他们进行“扫寨”仪式,社神方才饶恕。

佤族丧葬习俗

佤族成年人死后鸣枪敲锣报丧,家人哭泣哀悼,实行土葬。葬后家人忌生产数日。

佤族礼节

佤族喜欢以酒待客,“鸡肉烂饭”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请客人饮茶、喝酒,都是主人先喝,以示无毒,然后再双手捧给客人。有团结互助的美德,有句俗话说“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劳动大伙干。”猎获野兽,,见者有份。邻里有事,全村帮助。

佤族禁忌

骑马进寨的人,到寨门口要下马;村寨内的牛角权(每剽一头牛要在住宅附近的空地上立一排像牛角似的树权,名牛角权)忌讳拴马。佤族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讳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在佤族人家里,忌讳坐妇女的鼓墩或数钞票;门口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去。

佤族取新火节

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至初六日举行。

佤族民间认为,用了一年的火是“旧火”、“破烂火”、“烧到尽头的火”,是“灾难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换年之后的第一个月或第二个月,要以村寨为单位举行“送旧火,换新火”的仪式。节日的当天,人们要打扫寨内卫生,由头人派人前往各家各户用水浇灭旧火,各户拿出一小点旧火灰、食盐、一碗大米及其他食品,由浇灭旧火之人送往祭司家里。祭司杀鸡供酒,把旧灰和鸡带到村外埋掉,表示送走了灾难。然后用摩擦生热的办法,生一堆新火。这时人们用新火种当场生起一堆大火,头人点亮蜡烛,并用一只红毛公鸡、一头猪祭祀新火,招念新到人间的火魂,然后通知全寨各家来点引新火回家。当晚,全寨所有的男人都集中到寨王家里,兴高采烈地庆贺新火诞生。这时头人要烧香、点烛、念经、卜看鸡卦,接着鸣放三、五、七、九响(单数)土炮表示庆贺。参加者在寨王家吃一顿迎接新火诞生的祭饭。

佤族播种节

云南省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人民也称“惹岛”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哪家最先播种的这天便是播种节。

节日当天,村民们要修好村中的道路;佤族各家也要打扫自己的房屋。然后准备好祭祀用品,邀请巫师。第二天早晨,佤族人把准备好的东西全部背到选择好的地点进行祭祀。祭祀完毕,就开始播种,一些人支锅搭灶杀鸡杀猪。按惯例这块地必须当天播种完,播种完毕后,人们就地就餐。晚上,主人家还要招待所有参加播种的人。入夜,佤族青年人欢聚跳播种舞。

佤族宗教节

云南省佤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佤族人在历史上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他们认为河流、山川、生物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灾祸。于是,佤族对这些力量无限崇拜,由此形成了多种宗教节日。

祭水与取火:祭水一般是在年初进行,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有充足的水可以使用。

仪式仅限于佤族男子参加,由祭司为新引来的水祈祷。之后,他接第一筒水,并用这筒新水在掌管水之职的窝朗家煮饭。佤族取火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仪式一般由头人主持。他用竹子互相摩擦,等火苗燃起后,人们鸣枪庆贺,并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把到新火上点燃,再举火把到自家生起新火。

拉木鼓:木鼓原是佤族原始部落时期祭司用的乐鼓,后来演变成战争的报警器,跳舞时的伴奏乐器,召集民族成员的信号用具等等,被人们视作神器。佤族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木鼓房。每年播种前,大家都要聚集到木鼓房前,杀牛祭鼓。并且一年或三四年要换一次新鼓。这时,全寨佤族人都要上山伐木做鼓,然后一齐动手拉下山,安放在木鼓房中。整个节日期间,佤族人都举杯狂饮,尽情地唱歌跳舞。

佤族新米节

云南省澜沧县一带佤族节日,没有具体日期,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选一天举行。

当佤族人在田地里发现了新成熟的谷子,就要到河里捉来一只螃蟹,将螃蟹肉掏出,然后用红、黑、白三色的绳子将螃蟹壳挂在谷穗上,以此来催促地里的其他农作物更快地成熟。当地里的作物成熟了以后。人们选定一天收割,这一天就是新米节。节日这天佤族人要先收割一部分谷子,然后脱粒,并请佤族巫师念经,从收获地里一直念到祭祀活动主人家。巫师进了主人家的门,表示谷魂已经请回来了。主人便将新收获的谷子舂成米。做成米饭或粑粑,同时杀鸡宰猪,酿酒请乡邻尝新。晚上,佤族青年人要唱歌跳舞,直至深夜。

佤族娥绒克绕

佤语,即新水节。云南省南部民间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正月初二举行。过节之前,佤族人要整理水井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野兽和牲畜的破坏。三十日的夜晚,佤族不睡觉,待到鸡叫头遍,便争先恐后到水塘抢新水,谁抢到新年的第一桶水,全村人要带着礼物向这家人讨一口水喝,以图吉利。喝过新水,青年人就地吹起芦笙,弹起三弦琴,边歌边舞。主人家要宴请所有客人。新水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二方告结束。

佤族砍牛尾巴

云南省西盟一带佤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佤历的艾月到倍月举行。

过此佤族节日时,以寨为单位,由自愿捐牛剽杀的人家主办,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先由佤族巫师杀鸡看卦择定吉日。届时,全寨剽牛数条,把供过的旧的人头骨送到寨外鬼林中的人头桩上,巫师祭祀一番后返寨,随后由专人把特选的黄牛牵到木鼓房,巫师在其后洒水祈祷,到鼓房后把牛拴在木桩上,由一力大青年手持标枪,猛刺黄牛的咽喉,另一位男子则持利刀迅速砍下牛尾巴抛向空中。在一旁观看的寨民便蜂拥而上,挥刀砍肉,佤族妇女老人小孩在一旁呐喊助威,顷刻间,一条黄牛就只剩下骨头了。

佤族拉木鼓

云南省佤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佤历十月到十二月期间举行。

佤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便克”节
每年农历6月24日为节日,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过节这天,家禽家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关好收齐,不能让其留在野外,别人借去的东西也要收回,家里人不准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采摘小米穗或者几片叶子、瓜果之类外,全寨人谁也不准上山下地干活,不准出门串亲。因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干净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后要杀鸡、蒸糯米饭,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语叫魂。这天早上忌讳客人进屋。
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要点燃火把,竖在屋檐下,整个寨子亮如白昼,接着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内外,驱逐蚊蝇。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机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老人们成群结队地巡回喝酒唱调对歌,年轻人集中在舞场上踢竹球,整个寨子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在佤族节日中,便克是第一大节日,人们将它视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预示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园的隆重佳节,视为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新的吉祥、平安、快乐的开始。
佤族新年“接新水”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尊重长者是佤族人民的好风尚,初一首先要到长者家拜年,互赠象征团结、和睦的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广场上青年男女跳热烈欢快的圆圈舞,老年妇女排成纵队在古老歌曲声中轻移舞步,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春节在佤语中叫 “卧”,是 佤族 一年中最欢乐、最高兴的日子。在节日祝辞中, 佤族 老人常常念到:“把牙公艾,斋公尼,卧公桑”。“把牙”类似其他民族的 火把节 ,“斋”是 中秋节,“卧”是春节。祝辞的意思是把牙节老大, 中秋节老二,春节老三。 佤族 全年有三大传统节日,春节是第三个节日。
在春节前几个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好吃的食品,酿制水酒,大人小孩准备节日服装,修缮房屋,备足柴禾。临近节日了,妇女割草准备马料。
佤族 过年又叫“新水节”、“迎新水”、“接新水”, 佤族 春节最有意思的也是“接新水”。春节前几天,人们准备迎接新水。全村召开会议,杀鸡占卜 , 确定一户为接待户,每人凑出一碗谷子或一碗米、一只鸡、一筒水酒、一棵竹子,作好准备。第二天清晨,巫师带上祭品到水源地祭祀水神。巫师回到寨子后,全村男人立即出来参加修水沟,每家至少要有一人参加。除特殊情况经村寨会议批准外,无故不参加者要受到出双份物资的处罚。人们在高处挖水沟,低凹地方用竹子搭水槽,当天一定要把水引到寨子旁的大门外,但不能引入寨内。不参加引水的人则全部投入大扫除,打扫村寨,清除垃圾,铲除杂草,铺平道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第三天清晨,太阳刚刚升上山头,全寨无论男女老少都换上节日盛装,从寨外到寨子中,排起长长队伍,将新水引入寨内。人们喜笑颜开,高声欢呼新水到来。早等在涧槽边的巫师,一手拿一个小小的竹筒,一手拿芭蕉叶,作好迎新水的准备。新水一到,他念颂道:“日日盼,夜夜盼,男女老少盼来你,终于把你盼到寨子里。望你长流不息,给全寨人带来福气,……”同时用芭蕉叶在水面不停地划来划去,表示对水的热爱和尊重。人们在水流两边栽上四棵木杈,插上鲜花。巫师接上一竹筒新水送到接待户家,倒入原先已经盛水的铁锅,再把各家拿来的肉、米倒入锅里,煮大锅烂饭,准备招待全寨子的人。
巫师离开涧槽后,大家欢呼着涌向新水,先喝一口尝新水,然后洗手、洗脸、洗发、洗澡,用竹筒接水回家。除了接新水外,大年初一这天是 佤族 “戒忌日”,不能干活,不能出寨门,外人夜不宜入户。初二清晨开始,亲友互相拜访,新姑爷拜老岳父,同时开始叫做“考敖窝”的打歌,拉开春节狂欢的序幕 .
插种节
在山峦重叠的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勤劳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耕地,准备插种稻谷,同时举行饶有风趣的插种节。亦称“惹岛”节。插种节当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内外打扫干净,青壮年自动组成几个小组,有的上山去找猎,有的在河边捕鱼。打得的猎物和捕到的鱼,煮成稀饭,大家共享。如果猎手们打到大的马鹿,野猪等返寨时,人们都到寨门去迎接,唱起猎歌。“惹岛”节有全寨性活动和各户单独活动两种形式。全寨性的活动,要在寨中广场上剽牛一头,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各家独过“惹岛”节时,每家主妇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的插种动作。晚上,再泡上一壶水酒,招待前来帮助修房的人。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饮酒唱祝福的歌。领唱者必须是年长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新米节
在每年农历的七至八日,要分别过两次“新米节”。七月,早稻开始成熟,过第一次“新米节”。它又称“尝新米”,佤语叫“朋奥”或“波奥”。八月,稻谷大量成熟,第二次过“新米节”。它又称“吃新米”,佤语叫“朋挺”或叫“奥瓦”。“新米节”这一天,主人早起准备好过节的鸡、猪、牛肉;然后背背箩上稻谷地采新谷。路途中,注意聆听动物的叫声,如中途听到麂子或角布落(鸟)的叫声,就认为不吉利,马上返家将过节的日子往后推。若无异常,继续上路。采来的谷蓬献在神台前,用手把谷穗搓出谷粒,用铁锅炒干,舂出新米,撒些盐巴献在神台片刻后煮成饭,再舀出来放上鸡、猪、牛肉撒上盐巴,献在神台上,请魔巴念咒语,意思是报请祖宗的亡灵回来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无魔巴在场,主人就对着神台“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经来吃过饭。敬过神的新米饭,一定要让魔巴和家里的老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分着尝一点,这是家祭的规矩。举行家祭期间,不许外人进家门。主人让自家小孩在门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绝进屋。祭礼仪式结束后,主人把门打开,把自家过“新米节”的消息向全寨人公开,邀请寨里人过“新米节”。络绎不绝的客人带着礼物来祝贺,热烈欢度“新米节”。
青苗节
5月20日至21日,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举行佤族青苗节庆典活动,青苗节是四排山乡佤族群众的传统节日,也是当地佤族群众祈盼来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一种方式。
每到节日时,震天的木鼓声和悦耳的歌声就会响起,身着节日盛装的的佤族群众涌入歌场,踏起歌步跳起舞,舞起长刀见起长发,顷刻间,会场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海洋。绚丽的服饰伴着舒展的舞姿,木鼓声、哨笛声、歌声,还有那银铃坠片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深情的祝福。聪明勇敢的阿佤伙子挥舞着长刀,舞起了劳动者的自豪,勤劳朴实的佤家少女扬起长发,扭摆着身子踏出了阿佤人民的喜悦。日落时分,箐火燃起,歌声笛声响起,阿佤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前进奋斗的脚步,以载歌载舞的方式尽情的唱出来,跳出来。子夜,一轮弯月渐渐升起,佤族群众三五成群离篝火而去,但却带不走歌场欢乐的节日气氛。

各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是什么?

1、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佤族(木鼓节)

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节木鼓活动的时节。于2002年确定,4月10日至12日为佤族木鼓节。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种。多以直径0.8米,长约2米的红毛树整木雕凿而成。佤族用它进行祭祀、报警、召集村民或进行娱乐。

3、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的传统节日,当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4、纳西族(三朵节)

农历二月初八,生活在云南的纳西族有一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叫“三朵节”,也叫“三多节”。

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 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

5、白族(青姑娘节)

青姑娘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猜你喜欢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