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习俗

黎族节日(黎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来源:原创 发表时间:2023-04-19 12:18:01 编辑:fangri 标签: 手机版

黎族节日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黎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黎族节日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你好
黎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保亭、昌江、白沙、陵水、乐东、东方和琼中七个黎族自治县和三亚、通什(2001年改为五指山市)二市,其余散居在海口、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安定等县市。此外,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也有部分黎族分布。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黎族有1247814人,其中海南省有1172181人。
传统节日有
1 黎族春节。黎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与当地汉族同,但节期和节俗有差异,黎族称正月为“年月”。黎族称腊月为“中间月”。黎族在“中间月”里要把当年该办的事情都办完,如清扫房屋、打柴酿酒、缝制新衣、宰猪、宰鸡、舂年糕或包粽子以及结婚、建房、还债等大事
2 黎族端午节 。南省黎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端午节这天,黎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备肉,包裹肉馅儿的糯米粽。有的黎族支系,当天中午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到河边洗“龙水”澡。据说,凡洗过“龙水”的人,这一年会身体健康,尤其不会生疥疮。节日中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外出放牛,不能到河里挑水等。
3 黎族年仔节 。海南省黎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该节受当地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称“过年仔”)影响,但节俗稍不同。这一天,在热闹的鞭炮声中,黎家各户都要忙着包糯米粽,杀鸡祭祀祖先保佑年景丰盈。
4 黎族迎春节。也叫“三月三”,黎语叫“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是黎族民间传统而盛大的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黎族远古的祖先而举行的一个节日
5 黎族军坡节。海南省琼中一带黎族支系杞人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军坡节是出于黎族对古代某个黎族英雄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的崇拜而设立的。
6 黎族鬼节。海南省黎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举行。这天,黎族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用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们在家门前插香,以祭奠那些无人上供的孤魂。
7 黎族牛节。黎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传统农业祭祀风俗,农历每年七月或十月间的牛日为牛过节。这一天要在“亩头”(主持生产上的宗教仪式,由黎族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合亩中辈份最高、年事最长的男子担任。)家中敲锣打鼓为牛招魂,“亩头”夫妇要用盆洗宝石(黎人视宝石是牛魂的象征和发展牛群的福气),“亩众”(即群众)在牛节要跳“总兵舞”,庆祝牛群的发展。黎族人对牛非常重视,因为牛是黎寨主要劳动力,又是婚嫁的重要聘礼和丧葬的祭品,建房、待客以杀牛表示敬重,牛还可以换取土地等资产,所以有为牛过节的习俗。
8 黎族敬祖节。海南省乐东、琼中、白沙一带黎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月秋收后择日举行。届时,全村寨黎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起,杀猪宰牛,举行敬祖仪式。敬毕,由男女人数各半所组成的跳舞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跳敬祖舞。跳舞者每人手持一支椰树或槟榔树的嫩叶尾,象征已丰收的庄稼。
望采纳

黎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黎族有什么节日?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有那些节日? 1.黎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保亭、昌江、白沙、陵水、乐东、东方和琼中七个黎族自治县和三亚、通什(2001年改为五指山市)二市,其余散居在海口、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安定等县市。此外,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也有部分黎族分布。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黎族有1247814人,其中海南省有1172181人。
2. 黎族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有冬至节、四月八等。此外,黎族还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风俗习惯,聚集地和主要节日简介 风俗习惯: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阀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主要节日简介:黎族三月三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春节有什么风俗 黎族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1,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
2,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
3,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海南有什么传统节日? 春节
按时间顺序来介绍的话,首先应该介绍海南人的春节。因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海南春节习俗与内地大同小异,但在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受到南洋“海”文化的熏陶,海南人过春节的习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
海南人喜热闹,更喜追求热烈的氛围,而燃放爆竹是营造这种热闹氛围的最好方式。在海南,如果今年哪家燃放的爆竹最多,这一家的收成一定很好,来年的收成也会更好。海南人春节的习俗还有买几条鲥鱼,在除夕之夜将鱼蒸好,存放到正月初二才用来祭祖。海南人为了庆祝过去一年的收成大好,并想告诉先祖,今年的收成最好,过年的团圆饭最丰盛,吃的是又大又肥的鸡,而且还有盈余,因此,海南人在除夕祭拜祖先时,都挑最大最肥的鸡。而到初二,鱼已经在家里存放了两天,鸡肉才刚刚吃完,寓意年年有余。在文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糖糕”的习惯。制作糖糕的原料非常丰富,有花生、芝麻、爆米花、沙红等。大年初一,邻居互相拜年时,都拿出糖糕招待,并互相祝福新的一年日子会过得比糖还甜蜜。 海南人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去给亲戚朋友拜年时,一定得带上自己家做的糖糕赠送给亲朋们,如遇亲友来家里拜年,一定得给亲友捎上自己制作的糖糕,并祝愿亲友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好的收成,生活会更加甜蜜。为祈求大吉大利,海南人还不忘在供奉先祖的台上放几个大桔子。
军坡节
海南东北部市县民间最大规模的祭祀节日。军坡节被称为海南人的庙会,大年过后,农历二月到三月之间便是海南人闹军坡的时节。据史料介绍,海南的军坡节分为“公期”和“婆期”,而“公期”又分为“大公期”和“小公期”,是祭祀祖先和历史人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是纪念民族英雄冼夫人。这个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传统节日相传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纪念方式历代不变,既有神话色彩,又不失表现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琼山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琼山新坡镇冼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冼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冼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
据《琼山县志》记载:千百年来,“数百里内祈祷者络绎不绝,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墟几无隙地”。由此可知,古时军坡节的热闹与今日无异。纪念冼夫人的民俗世世代代经久不衰。
海南岛换花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海南一些地方仍保留着换花节这类民俗节日。如今的换花节来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换香习俗。过去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的人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后来,随着电灯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轻巧灵便而且还能避免在人挤人中被香烛的火苗烫伤,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香烛和青树枝叶。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卖鲜花的摊点一个接一个,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上拿着鲜花,如果在进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称心的异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个人手中的鲜花,就会主动迎上去,与他(她)交换手中的鲜花,相互祝福。这个人就可以提出与对方交换各自手中的鲜花。在一般情况下,一方是不能推辞另一方的换花要求的。互......>>
黎族有什么习俗?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最重要的节日 三月三爱情节
黎族的节日与其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功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芦垄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庙会 农历四月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克尔克孜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 *** 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
黎族有什么生活习性???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1、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2、和解礼仪
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3、播种礼仪
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4、丧葬礼仪
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5、祭礼礼仪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三月三节等。

春节是是黎族比较隆重的节日,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黎历把元月称为年月,是过年的休闲月,是一年的开始。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篮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直到天将破晓,才会依依惜别,相约来年三月三再会。

节日由来传说

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黎族三月三节

黎族的传统节日

黎族

黎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保亭、昌江、白沙、陵水、乐东、东方和琼中七个黎族自治县和三亚、通什(2001年改为五指山市)二市,其余散居在海口、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安定等县市。此外,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也有部分黎族分布。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黎族有1247814人,其中海南省有1172181人。

黎族节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它既反映了黎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蕴涵着黎族人民丰厚的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在邻近汉区及黎汉杂居地区,由于受汉族的影响很深,黎族人民多农历节庆,节日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或相似。例如:“江”,即汉人过的春节,“瑟江”与汉人的元宵节相似,“清明节”与汉人相同,“五月初五”与汉人过的端午节相仿。还有七月半、军坡节、冬至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的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黎汉民族的融合,黎族人的崇尚文明进步以及趋同心理。此外,在黎族地区,还保留着黎族的传统节日,如“孚念孚”(黎语Fusnianfus的音译),即“三月三”和“牛节”等节日。 

黎族的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有冬至节、四月八等。此外,黎族还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黎族春节

黎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与当地汉族同,但节期和节俗有差异。

黎族称正月为“年月”。黎族称腊月为“中间月”。黎族在“中间月”里要把当年该办的事情都办完,如清扫房屋、打柴酿酒、缝制新衣、宰猪、宰鸡、舂年糕或包粽子以及结婚、建房、还债等大事。除夕这天,必须把衣物、家具等放在河里洗干净,准备好年糕、粽子和年饭,还要杀鸡杀猪,摆设祭品。除夕夜祭祖,共吃团圆年饭、饮年酒,祝福新的一年“福气上升”。正月初一,黎族人要给牛栏、鸡笼送年糕,给果树、谷仓上挂粽叶,如去挑水,要在河边或井边放一个铜钱或一块年糕,以此表示向河神、土地神买“福水”。黎族正月初一全家不外出,不同外人说话,不做买卖,不给猪、狗喂食。正月初二开始互相拜年,走亲访友,饮酒对歌等。正月初三、初四,黎族青年男女外出野游,成年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还进行荡秋千、跳舞等娱乐活动。闹到初五,初五这天,全家人参加“送神出寨”活动,祈求新的一年人畜平安。

白沙县黎族按照传统习惯,节日里要举行一次集体围猎活动,由寨中老人用鸡占卜吉日后,全村男子携带猎枪弓箭等人山。黎族老人和儿童驱狗包围猎物,青年男子则持枪伏击。所获猎物抬至村寨,猎物头归猎狗主人所有,击中猎物者分得一只兽腿,其余的则分成若干小块,按人口或按户平均分配。从初三至初五日,白沙县还举行“抬公游行”,即将神庙里的偶像抬出游寨,人们点香祈祷。节期中人们还要走亲串友,是非常隆重的节日。

在黎族陵水、崖县等地的黎族赛人和俸人,他们过春节则不包粽子,认为包粽子如同包裹死人,不吉利。五指山水满地区黎族,过年时集中全村寨人敲锣打鼓跳“年舞”,进行庆祝。解放后,黎族春节跟汉族地区的风俗基本一样,禁忌、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黎族端午节

海南省黎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端午节这天,黎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备肉,包裹肉馅儿的糯米粽。有的黎族支系,当天中午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到河边洗“龙水”澡。据说,凡洗过“龙水”的人,这一年会身体健康,尤其不会生疥疮。节日中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外出放牛,不能到河里挑水等。

黎族年仔节

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俗称“过年仔”)影响,但节俗稍不同。这一天,在热闹的鞭炮声中,黎家各户都要忙着包糯米粽,杀鸡祭祀祖先保佑年景丰盈。

黎族迎春节

农历三月三日举行,是黎族民间传统而盛大的节日。

传说是为了纪念黎族远古的祖先而举行的一个节日。传说洪水时期,有天妃和观音表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地区,幸免于难。当时天下不见人迹,为了传宗接代,妹妹便在脸上刺了花纹,使兄长认不出来,才与兄长结为夫妻。此后他们生儿育女,互助互爱,男耕女织,使五指山变得富饶起来。每逢新春到来,天妃和观音夫妇就率领子孙,载歌载舞,迎接春天。报翠坡是“三月三”的发祥地,有关远古时代黎族兄妹婚配的神话传说,据说就发生在报翠坡。那儿有个燕窝岭,据说就是兄妹俩的葫芦被洪水冲到的地方。岭下有个山洞,据说就是兄妹俩结为夫妻居住的山洞。在庆祝民族再生的三月三节日之前,黎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跋山涉水,聚集到报翠坡。报翠坡的正式庆祝活动为两天,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特别是初三清晨,黎族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黎族姑娘们打扮得更漂亮。大家一路欢歌笑语,行进在通往报翠坡的路上。白天,姑娘们先要到山上躲藏在树林里,等待小伙子们到齐,才一起欢度节日。黎族小伙子们用弓箭、鱼叉在溪水里捕鱼,在岸边烤鱼;姑娘们则在溪边煮糯米饭,然后便把随身带来的粽子、糕点、烤鱼、糯米饭摆在那个山洞口,祭拜那兄妹俩。当太阳刚刚升起,小伙子们推举一位代表,向林中的姑娘们唱歌发问,这时姑娘们并不回答。小伙子们便将林子包凰起来,这时姑娘们才从林中一起跑出来,与小伙子们一起,一边唱歌,一边跳起“打柴舞”、“打鹿舞”。休息时,两情相悦的,便坐在一起吃香饭,互赠信物。姑娘们的信物大多是亲手织绣的五彩带子;小伙子的信物,则多是鹿角、发簪和手镯等。夜间,必定要举行篝火歌舞盛会。大家围在篝火边,黎家小伙子和姑娘们和着节拍,跳起欢快的“槟榔舞”和“竹杠舞”。待月上中天,胶林里、小溪旁、草地上,随着一声声长长的口哨,黎族“山恋”开始了。“唱支山歌上山坡,月亮未圆星星多;山上阿妹你是谁,可敢与哥对山歌?”“早春来到山花香,不见蜂来妹心慌;爬上高坡望路口,月光底下等情郎。”青年们以歌择偶,度过一个迷人的晚上。在这一年一度的迎春节里,会结成无数对美好的姻缘,这种传统至今已延续了2000多年了。

黎族军坡节

海南省琼中一带黎族支系杞人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军坡节是出于黎族对古代某个黎族英雄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的崇拜而设立的。

传说这一天是当地堑对、乘坡等四村峒主公诞生日。当天,黎族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把峒主公偶像抬到各村游行。游行的队伍每到一村寨,该村的男女老幼一定盛装出迎。每到丰收之年,村人还特请附近有名戏班,前来表演琼剧助兴。军坡节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位黎族渔夫,他在河边捕鱼,没捕着鱼,却几次都捞到一根大树干,他有些不高兴地把树干扔到岸上,这时忽然发现鱼篓里装满了鱼。当晚,渔夫梦见乘坡峒主公,请渔夫帮忙,要渔夫请人把树干雕成自己的像,并说像雕好以后,如果人们都来供香,就抬着雕像到各村巡视作军坡,这样渔夫可以不必每天辛苦捕鱼,而能发大财。后来,渔夫照此梦去做,果然灵验,于是便有了军坡节。以前这一节日在当地最为热闹,本世纪50年代后渐趋衰落。另有一种说法,军坡节是为了祭祀民间英雄冼夫人,迄今为止有1300多年的历史。海南归附冼夫人之初,境内盗匪猖獗,民不聊生。为使黎民百姓有安定的日子,冼夫人决定出兵治乱。她下令在梁沙坡(在今琼山县新坡镇境内)屯兵,经过侦察摸底,冼夫人即分兵三路进军到宝岛各地平乱抚众,由于她的队伍军纪严明,英勇善战,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援助。盗匪闻风纷纷归降,少数顽抗者也被迅速消灭。由于冼夫人这次出军治乱,使海南岛上的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因此,当地百姓在梁沙坡(今新坡镇内)设庙供奉,称为梁沙婆祖0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为诞生日。军坡节每年一次,为期四天,琼山地区黎族以每年二月初九冼夫人出征的日子为准,海南各地具体的日期以当年冼夫人领军治乱时到达本地区的日子为准,都会举行不同规模的纪念活动。有的地方黎族还摹仿冼夫人当年壮观的出军程序和仪式,组织队伍举着刀枪举行阅兵仪式,一连数天,人山人海,道路为之堵塞,称之为“装军”、“游军”,很是壮观。这就是海南的“军坡节”俗称“发军坡”,也叫“闹军坡”。

军坡节要吃军坡饭。开饭时,鸡鸭鱼肉摆满一桌子,而且,还要架起火锅,亲朋齐聚一屋。其乐无比。据说,过去每到军坡节,黎族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养的番鸭宰杀煮熟,拿到军坡场去评比,俗称“打赏”。酒足饭饱之际,便有舞狮队敲锣打鼓而来。舞狮队在这里称醒狮队,有男的舞狮,也有女的舞狮。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外摆好香案烛台和祭品,等醒狮队一到,便点燃香火和红烛。醒狮队前有四人抬两副轿子,轿中坐有关公和冼太夫人的塑像,抬到香案前放下;另有人把手中拿着的小件的关公、冼太夫人等诸神的塑像放在香案上,拜祭活动便开始了。之后,便是舞狮。舞狮者踩着鼓点,威风八面地舞,热闹非凡。

军坡节中最精彩和最热闹的盛事是夜间看戏。黎族各家各户集资,请来琼剧班子,唱几天戏,依惯只能演喜剧、正剧和闹剧,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开始和人们的向往。每到看戏,那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于是,一年一度的黎族军坡节,也在紧锣密鼓声中降下帷幕了。

黎族稻公稻母祭日

海南省黎族祭祀节日。每年稻谷成熟时,由“亩头”(主持生产上的宗教仪式,由黎族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合亩中辈份最高、年事最长的男子担任。)到每块田地绑扎四棵稻谷,并在绑扎处放一个饭团,以供稻公稻母(即按亩提取的三斤到五斤的稻谷)。据说,稻公稻母吃饱,才能帮助族人平安,使谷物丰收。稻公稻母平日由亩头保管,放在谷仓底层,第二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鬼节

海南省黎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举行。这天,黎族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用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们在家门前插香,以祭奠那些无人上供的孤魂。

黎族牛节

黎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传统农业祭祀风俗,农历每年七月或十月间的牛日为牛过节。这一天要在“亩头”(主持生产上的宗教仪式,由黎族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合亩中辈份最高、年事最长的男子担任。)家中敲锣打鼓为牛招魂,“亩头”夫妇要用盆洗宝石(黎人视宝石是牛魂的象征和发展牛群的福气),“亩众”(即群众)在牛节要跳“总兵舞”,庆祝牛群的发展。黎族人对牛非常重视,因为牛是黎寨主要劳动力,又是婚嫁的重要聘礼和丧葬的祭品,建房、待客以杀牛表示敬重,牛还可以换取土地等资产,所以有为牛过节的习俗。

黎族敬祖节

海南省乐东、琼中、白沙一带黎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月秋收后择日举行。届时,全村寨黎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起,杀猪宰牛,举行敬祖仪式。敬毕,由男女人数各半所组成的跳舞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跳敬祖舞。跳舞者每人手持一支椰树或槟榔树的嫩叶尾,象征已丰收的庄稼。其中男子头扎红布,上插难翎,以示威严,吓退恶鬼。女子则身着节日盛装,由三伯公(巫师)带领。首先三伯公出场,口中念着祈祷词,请历代父系祖先精灵到场。念毕,向祖先精灵敬烟。然后,男女分成两行,摇着手上的叶尾,登场跳舞成行前进。其中伴有向祖先精灵敬牲、敬酒的动作,以酬谢祖先精灵一年来保佑庄稼丰收,人畜平安,并祈求祖先在来年继续保佑。此节日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已不盛行。

黎族卡咯会

“卡咯”黎语音译,有“跳竹竿”之意,黎族庆祝丰收的一种文体性集会活动。秋天傍晚,黎寨村边开阔地上点起堆堆大火,黎族男女老幼便来举行“卡咯会”,两条小腿粗细的衍条摆在草坪上,上架许多根竹竿。一些青年蹲在析条外侧,两手各执竹竿一端,然后晃肩扭腰,按节拍将竹竿与析条,竹竿与竹竿互相叩击。跳竹竿的青年就在竹竿叩击的分合空隙中快速跳跃、旋转,一边跳一边暗递神情,动作配合默契6跳到欢乐时,齐声高喊“咔咯!咔咯!”气氛热烈。时而单足跳,时而双足跳,时而侧身旋转。叩击声紧奏有力,跳舞者身姿轻松优美。男女青年通过“卡咯会”交成朋友,有的成为终身伴侣。

黎族风俗

地理条件方面,海南岛地处我国南海边防,其北为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遥相呼应,南濒南海,西临北部湾,东北与香港一衣带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要地,黎族村寨就交错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和中南部地区。气候条件方面,由于黎族聚居区大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2600毫米,长夏无冬,土壤肥沃,农产品有稻、甘蔗、薯类、花生等,并以产椰子、菠萝、咖啡、胡椒、橡胶、剑麻、油棕等热带作物著称,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有长臂猿、猕猴、短尾猴、海南坡鹿、红树林等珍贵的动植物。矿产有石油、铁、磷等,资源极为丰富。沿海渔业、盐业都很发达。黎族新嫁娘语言方面,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分五个方言区,佯字、杞、润、美孚、加茂方言区,其中“俘”方言区人口最多,通用范围较广。黎族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字,1957年, *** 有关部门为黎族刨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黎语中吸收了不少汉语词汇,现在,随着学校国民教育的普及,黎族也通用汉文。宗教方面,黎族人信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部分受道教影响,也有信奉基督教新教。

黎族族源

族源方面,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族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百越民族支系“骆越”,与大陆的越民族群体是同源共祖的。黎族神话说,太古时期,黎母山顶有一个大神鸟卵被雷神震开,其中有一位美丽的神女,山上的鸟兽将其哺育成人,后来有一个来自交趾的采香草的人与她结为夫妇,所生子女就是今天的黎族。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越五岭设三郡,海南岛从此被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秦代时,海南岛为象郡的边塞,汉时设珠崖、儋耳两郡,统归交州刺史管辖,梁设崖州,隋设珠崖郡,元置琼州路,明改为琼州府,清沿袭明制,民国曾置琼崖道,后归广东省管辖,并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建立海南省的决定,4月26日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31个省份。自秦汉以来,海南岛就被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随着郡县制的设立和中央王朝势力及汉人的进入,中原地区的封建经济制度也逐渐在海南岛确立,黎族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唐宋以后,许多中原汉人为避战祸来到海南岛,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汉族文化,这不仅加强了黎族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也使海南岛黎族先民的民族分化进一步加深,出现了“生黎”与“熟黎”,民族分布格局逐渐朝近现代方向发展。明清以后,黎族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除少数仍保持着原始公社制的生产方式外,大多数地区的黎族已向封建社会转化,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渐发展。

黎族族称

猜你喜欢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