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习俗

夏至是什么节日,夏至指的是什么

来源:原创 发表时间:2023-04-19 10:02:01 编辑:fangri 标签: 手机版

夏至是什么节日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夏至指的是什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夏至是什么节日

夏至指的是什么

夏至指的是什么

夏至指的是什么,夏至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这一天人们都会购买消暑食物来吃,害怕自己高温工作会中暑晕倒了,那么夏至指的是什么呢,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夏至指的是什么1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

夏至除了注意消暑解渴外,情绪上应该尽量平静,同时注意睡眠。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应适度降低运动强度。

气象变化

◆气温降水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2018年“三伏”从7月17日到8月26日,每伏10天,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立秋前后,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2]

◆“立竿无影”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目前中国大陆设有5处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位于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生活在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附近区域的人们,可于夏至日前后几天的`中午在太阳下立根竿子,观察一下“立竿见影”如何变成“立竿无影”。

夏至指的是什么2

夏至,约为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来到。古人称夏至为“夏节”或“夏至节”。《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史记封禅书》亦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意思就是说,古人会在这时通过祭神仪式来祈求当年能够丰收与一切灾厄尽消。周代则会于夏至祭神,主意在于清除荒灾、疫疠与饥饿。 夏至的三候乃为:“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意思就是说: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生,因而公鹿角就开始脱落了;雄蝉则自夏至后而感受到阴气之生而开始鼓翼鸣叫;生于仲夏的沼泽或水田中的喜阴药草半夏,因此而出名。

到了夏至这一天,艳阳会直射地面到达一年的最北端,且几乎是直射北回归线,故北半球的白昼会变得最长,而且越是往北面行,白昼就越长。 既然冬至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那么相对来说,夏至就变成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日了。那么,光亮不息的白日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呢?答案是南方各地打从日头出来后,直到夕阳西落至多为十四个小时左右。虽然夏至是白昼最长且太阳角度最高的日子,可是你可别误以为这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日子。No!No!即使白昼长得吓人,但接近地表的热量仍是在继续蓄积中,所以并不算达到最热、积累最多暑气之时。 俗语说:“热在三伏”,最最炙热的日子是以夏至与立秋来做为计算基点的,时间大约介于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中国某些地区的气温最高可达约40℃。

夏至该吃啥

提到夏天该吃啥,很多人会答说西瓜、锉冰。然而除了瓜果与冷饮,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凉面。据说山东人一般会在这时候选吃凉面,也就是俗称的“过水面”。民间即有流传一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 据说烟台一带的居民还会在夏至这天,用麦秸编织成精致的小笊篱来煮新麦粒吃。当儿童们一次次地从汤水中捞麦粒来吃,还挺有民俗趣味的。 广东一带,居民喜好于炎夏中选吃凉食来消暑,故人们喜爱在夏季期间煲清补凉茶、凉汤或酸梅汤等传统又清甜的佳肴。 夏至这一天,艳阳会直射地面到达一年的最北端,且几乎是直射北回归线,故越往北,白昼就越长。

夏至是什么节日

夏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这个夏日,阳光直射地面,直射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到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天达到一年中最长的时间。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中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的气象变化
夏至之后,虽然太阳的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南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然多于地面辐射到空气的热量,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气温会继续上升,所以有夏至不太热的说法。俗话说“三伏天热”。真正的炎热天气是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夏天太阳直射地面时,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白天到达一年的最长点。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迅速,生理生态需水量大。入夏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强烈,午后至傍晚经常形成雷雨。这种热雷雨来去突然,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夏雨分田”。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没到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寒”也不远了。从“夏至”开始,经过三个“庚日”,就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称为“夏至第一三伏天”。高温、高湿、偶有雷阵雨是夏至后天气的特点。

什么叫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

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过后经南返,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夏至是什么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一般都在公历6月21、或22号这天,夏至表示已经真正进入了炎热的季节了,至就是到、极的意思。

夏至这一天白天的时间最长。从这天开始,白天的时间又慢慢地变短,短到冬至过后,白天的时间又慢慢地变长。

也就是说白天时间长到夏至这天就结束了,从这天起时间一天比一天短,短到冬至这一天为止,时间又开始一天天变长。这就是所谓的“长到夏至,短到冬至”。

扩展资料

由于过去科学不发达,只能根据实践经验来做判断这时间变化的现象,现在科学的解释就比较清楚了。夏天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这天海口市日长约13小时,杭州巿为14小时,北京约为15小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过去夏至与端午节同样隆重,远在宋代时期,朝庭官方和民间在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于时代延续和时间的沉淀,于是夏至也就形成了许多的民间风俗。

夏至是什么节日 二十四节气夏至是什么意思

导读:夏至是什么节日?二十四气夏至是什么意思?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属于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天气炎热,雨量增多,白天时间也变得长起来,大家的生活也开始有了转变。那么,夏至的习俗是什么?夏至养生吃什么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 “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就是巧妙地借喻了这种天气。

夏至的习俗

1、冬至饺子夏至面,北京、山东等地居民,在夏至这天都会吃面条。

2、麦粽: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3、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4、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

5、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6、忌剃头理发:清朝时,剃头理发是夏至日中的一项习俗禁忌,但现在大部分人已经没有这个禁忌了。

夏至养生吃什么

1、圆糊醮:以前的时代里人不分贫富都在夏至日的时候祭其祖,俗称“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要一些常规的贡品之外,还会特别加上一盘的薄丝饼。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2、粽子:西北地区会在夏至当天吃粽子,并且会取菊用灰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夏至到来,阳气一天天萎缩,阴气一天天生长,这个时候要送走旧的阳气,粽子里的糯米、红枣,从中医角度来看是象征阳的东西,人们把它们包起来吃下去,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一种仪式性的吃。”

3、面条:“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句俗话说的是老北京另一民俗。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吃面条不但营养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出的众多样式的面条,还能给生活带来多样的乐趣。

4、馄: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然后午餐吃馄炖,有“混沌和合”的意思。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吃了馄饨可得聪明。笔者幼时听祖母说:“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夏至吃馄饨则又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

5、荔枝: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在吃荔枝前后喝一点盐水或者绿豆水、冬瓜水、生地汤等有解暑、的功效。

猜你喜欢
  • 回到顶部